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顶尖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香港中文大学先后聚集了钱穆、杨汝梅、林语堂、李卓皓、高锟、饶宗颐、刘殿爵、莫里斯、杨振宁、蒙代尔、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学术巨匠。
中文系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系,是专研人文学科、弘扬中华文化的重镇。由中华书局最新出版的《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汇聚大家名作,解读中国文化,权威性和可读性兼备,为海内外图书馆学术收藏精品。
《汉书》及其春秋笔法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本书以“《汉书》及其春秋笔法”为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汉书》及其春秋笔法,以见《汉书》特色。第一为《汉书》概述,析述了《汉书》的作者、篇目、版本等文献学基本课题。第二为《汉书》资料来源考,分析《汉书》资料之出处与来源。第三为《汉书》的传授与汉代经学授受传统的关系。第四为《汉书》的注释与评点,主要探讨书成后历代的重要注释以及自宋代以来的旧注。第五为《汉书》的春秋笔法,分别论及春秋笔法与史学传统,《史记》《汉书》关系,《汉书·古今人表》与《论语》之关系等多个方面讨论汉书的具体篇章。
作者: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代文献、古籍校勘、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等。
宋代文学论考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严羽将宋诗分为袭唐、变唐到复唐三个阶段,从诗学思想史层面上说这就是从继承抒情传统到建立知识传统再到重建抒情传统的过程。整个宋代诗歌史、诗学史的核心问题就是抒情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在诗歌史上,这两种取向形成了唐诗与宋诗两种诗歌传统;在诗学史上,形成了抒情与知识两种诗学论述。两种传统、两种论述有时对立,但两者的统一则是很多诗人的目标。
本书便围绕两者的关系,细致地分析了两者的对立与统一。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与思想”,以理学与文学的紧张与融合关系为主线,探讨宋代文学观念、历史及特征;下编为“文本与作者”,考证若干宋代诗学文本的形成以及作者问题,包括《诗话总龟》、严羽《沧浪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等。
作者:张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副系主任。研究兴趣为古代文论、古典诗歌、古代文献。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1930年代“南来文人”的角色和贡献;第二辑: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养”的成效;第三辑: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论述”。另有一篇附录《香港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的回顾》。作者从报纸副刊入手,从以上三个阶段详细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以及个性,涉及《大公报·文艺》、《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新生晚报·新趣》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副刊以及众多的香港作家。
作者:樊善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香港文学、现代散文及建安文学等。
互为东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文化对话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本书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理论和翻译与20世纪世界(不仅是西方)文艺思潮的紧密关系:第一部分审视不同地域的作家如何突破东与西、欧洲和亚洲、自我和他者、本土与世界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重探自身城市、文学和文化定位;第二部分关注“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辩证关系之中,世界文艺思潮与“后文革”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第三部分从探讨跨越欧、亚的战争语境之下,中国现代派作家通过西方左翼思潮思考社会变革,甚至凭借西方文学与评论的翻译寻找战争下“内在抵抗”的策略。
作者: 邝可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法国巴黎第四大学(巴黎—索邦)法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系博士。2014年应邀出任法国巴黎人文科学中心(FMSH)访问教授及研究员,专研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十世纪欧美文学批评、比较文学。
清代戏曲中的明史再现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有清一代,文人编撰历史剧蔚然成风,其中关于明史的古典戏曲现存170种左右。本书即以此为研究范围,旨在探析、呈现清代戏曲如何展演明代历史事件和人物,涉及美学、表演、记忆、社会变迁和政治等方面。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专题论文,收录作者近年发表之相关论文六篇,下编为涉及明代历史事件人物之今存清代戏曲剧目提要。
作者:华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戏曲、比较文学研究。系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剧本整理者之一。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文子》和《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以及文子和平王的身世问题,涉及到先秦以至魏晋时代的思想史格局,自柳宗元以来就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导致了思想史上《文子》一书不知该放到何处的尴尬,对于《文子》中究竟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思想也一直是一个疑问。竹简《文子》的出土及其释文的发表,引起了当代学界的关注,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争论,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鲜有突破性的进展,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是否还不够成熟。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依次为:一、竹简《文子》研究;二、竹简《文子》成书年代反思;三、竹简《文子》、晋本《文子》、《淮南子》三书关系反思;四、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之关系;五、当代学者新近出版《文子》论著评述。
作者:何志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刘殿觉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古代文献、古籍校勘和工具书编纂。
经典之重写与重探:晚清民国词论集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中国诗歌素有尚古的传统,模拟前人的经典之作更是基本的学习手段。然而,有志气的作家并不会满足于对经典的亦步亦趋。胡适(1891-1962)等人批判假古董,但向传统学习却不等于假古董。“学衡派”的吴宓(1894-1978)曾谓:“文章成于摹仿,古今之大作者,其幼时率皆力效前人,节节规抚,初仅形似,继则神似,其后逐渐变化,始能自出心裁,未有不由摹仿而出者也。”他视模拟为一种学习过程,最终目的仍然是希望有所创新。再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文本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文本互相解释、互相发明。晚清、民国词人借鉴前人,“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后世作家在创作时总是在与前人展开对话,从而为自我定位。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各三篇文章。上编主要讨论晚清民国间词人在创作方面对唐宋词经典的汲收、摹写、重写与回应。下编以晚清、民国词学论者如何看待、讨论、诠释唐宋词经典为主题,由于学界关于晚清词学之讨论已颇丰富,故作者选取了一些较为冷门,少为人所注意而又颇有启发的案例。这六篇文章通过不同角度和案例,各照隅隙,阐述了晚清民国间词坛审视唐宋词经典的一些情况。
作者:徐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词及词学研究。
Comments